嘉宾简介
亲爱可爱的博友们,我们“博文有约”又和大家见面了~
本期节目我们很开心邀请到了一对西交新人——李江龙和刘泓汛,两位老师均为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我仙交大。
在本次访谈中,两位老师以自身的实际经验在读博、论文写作、专业学习方面提出了实用性超强的见解,让我们一起来沐浴大神们的光芒吧!
问答环节
问1:首先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我们的节目,了解到两位老师都是跨专业到经济学,本校的研究生中跨专业同学不在少数,因此想问一下两位老师对这一类同学学好经济学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答1:感谢同学们的认可与信任,我们也看到了“博文”的同学们为这次交流会和访谈所做的精心宣传与准备,非常感激,同时也很惭愧。事实上,我们的知识与阅历并不足以形成“见解”,更不敢称为“教”。只是因为我们刚刚从学校毕业,一路过来成长的环境跟绝大部分同学也相似,所以借此机会分享一些我们的经历和感受,如果能有所帮助,是我们的荣幸。我们都是本升硕时才开始学习现在的专业(能源经济学)。回想自己的跨专业感受,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两点:一是面对一门新学科的担忧,畏难;二是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这门新专业,迷茫。对于第一个问题,其实也简单,就是要摆正心态(平常心),不要畏惧困难,对自己要有自信,对学习和研究要有耐心。当你遇到难题时,如果你总在想它有多难,就会本能地去逃避,那这个难题就可能永远都在你心里成为一颗刺,时时刻刻影响你的学习情绪和效率。对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一个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但其实不只是开头,一路下去不断遇到困难、遇到无法理解的思想或理论太正常了(一开始就要有这种心理准备)。遇到困难,淡定地告诉自己:“我就是不会!可那又怎样?正是不会,所以我才要学习,并且我很快就能学会!”事实上,当初高中毕业进入大学,也是面对全新的专业、甚至全新的学习方式,但是不是其实新奇感比忧虑感要多?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跨度并没有从高中到大学的跨度大,而且一般选择继续读研(或者在本科阶段选择转专业),说明你自己对新的学科是有好奇心(或者需求)的,甚至可能做过一定了解了。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要怕遇到困难,怕没有用,因为一定会遇到的!另外就是不要盲目攀比、给自己找“虐”。我们大部分的烦恼就是来自于整天想得太多,而实际做的又不够。(刘老师)我记得自己研一刚入学那会儿,每周要跟同门博士师兄师姐一起上导师的专业课。那是我最郁闷的课,每次上完我都想退学,因为我!根本!听不懂!非常绝望。但等到自己从硕士熬成博士了,硕士师弟师妹来跟我们吐槽同样的心情,我才幡然醒悟当初的自己真的很蠢。所以——不是你不知道,只是时候未到。不要拿未来的自己来打击现在的自己,当下的你要做的不是好高骛远、胡思乱想,是为了未来更好的自己踏踏实实努力。时间会说明一切。至于第二个问题,扎实地掌握经济学理论当然是重要的,因为这是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其他你感兴趣的学科分支。这是基础性的,就不再赘言。另外,经济学是入世的学科,你需要去感受经济运行的脉搏。因此很重要的是,养成观察经济社会的习惯,锻炼发现和梳理典型事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重要和有趣的问题,这是一项好研究的基础。特别是对于违背常理或违背现有理论的典型事实要保持敏感,因为其背后可能隐含了新的有趣的故事。
问2:我们也有很多同学想像二位老师一样将来能够留校工作,因此选择继续攻读博士,那么老师对留校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答2:首先,如果你们对于留校工作的理解是这样的:不用坐班,行动自由,看看书,写写作,上上课,生活十分惬意……那我们必须用自己的亲身的体会告诉你们:想得美!不要抱着这种心态去找工作,一是不应该,二是不可能。当你真正留校工作了,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份对责任感、自律性、学习能力等都要求很高的职业。你所写的文章(报告或材料)不只是要对你的上级负责,你还要对自己负责(因为这关系到你的职业生涯与学术名誉)。你还要对讲台之下的学生负责,你需要不断挖掘创新的方法去传道授业解惑,你要教会你的学生如何用专业的眼光去认知世界、去判断真伪、去理解、去分析、去辩论。就算是科研,过去你所学习的知识、你读了再多的文献、你发表了再多的论文,也是不够的。你会发现,你知道的东西太少太少,接下来你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现在回过头来想,读博这几年,我们可能仅仅是初步学会了如何学习和科研,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任务的能力,但这仅仅是跨过了一个门槛,而已。前面,是一片汪洋。但是,也正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觉得留在高校工作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高校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继续学习的机会和环境,并且你可以同身边的人——同事和学生——分享你的心得体会和思想见解,你不用把你的idea当成秘密一样小心养着,你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你在工作、在挣钱糊口的同时也在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你不断接触新的知识、尝试新的研究,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至于择业,其实不管是不是留不留在高校,你未来的工作很可能也是在读博期间受到的科研训练基础之上的扩展和延续。读博这几年非常的辛苦,期间你对于未来的择业和职业发展也可能会冒出很多不同的想法。很可能到最后,你发现你的工作、你去了哪里也就是一念之间的决定,跟先前想的都不一样。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既然选择了读,就先读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至于是否留在高校,到时候结合自身的能力、需求、性格、兴趣和客观因素决定。
问3:一直以来出国读博都是热度不减,那么老师们认为我们在出国读博和国内读博之间应该怎样选择?
答3:应该说,出国读博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和体验。我们俩暂时都还没有国外学习的经历,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去努力弥补的缺陷。但其实,我们也并不后悔这样的选择。能源经济学比较年轻,我们导师在国外的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当下中国需要培养能源经济学家(者)的迫切性,所以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环境与待遇,回国建设学科、培养人才。事实上,从我们导师在能源经济(尤其是中国能源经济问题)领域的权威来看,我们这几年如果是在国外学习,不见得能比在国内跟随导师学得多、学得好。而且,由于导师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时常有国外专家来跟我们交流、一起做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视野与对外交流。所以,在我们看来,选择在哪读博可能是一个对专业、对学习和对导师等多重目标的权衡。关键是你要结合你的研究方向确定权重。如果存在冲突,就可能得舍弃一部分。对舍弃的这些部分,要尽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弥补。大家更不能抱着国内博士毕业证比国外好拿的心态选择在国内。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如果你选择在国内读博,那你可能需要付出比在国外更多的努力,才能保证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读博期间有出国交流或联合培养的机会,也可以积极争取。如果是在国外读博(这是我们一个朋友的经验),也要一直保持对国内形势的追踪与了解,特别是如果你毕业以后是想回国就业的话。
问4:我们研究生应该如何跟随导师进行专业方向的学习呢?
答4:导师可能不会手把手教你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但是通过跟随导师进行研究,认真扎实地完成导师给你的任务,你也许可以挖掘出自己身上很多的潜力。并且在对知识不断的积累这一过程中,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目标也会愈发清晰。在平时,可以多参加专业相关的交流会,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最新期刊和文章了解专业领域当前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
问5:接下来问一下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短暂的研究生课程学习过后,大家就要面临毕业论文的问题,那么在众多经济领域中怎样进行论文选题更有效呢?
答5:做科研找准方向很关键。哪些是真正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世界的前沿进展又是怎样,都非常重要。很多同学论文选题可能来自于导师在做的课题,这其实也挺好的。一方面有利于跟导师经常保持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这些课题也往往是社会上正在关注的问题。在导师没有更多指导的情况下,多看近期的文献,找到自己有感觉有共鸣的话题,仔细观察梳理典型事实,搞清曾经发生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有哪些有趣的问题前人没有研究到(这个往往比较困难)?或者,对于一个现象,能否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不一样的视角?或者,发现新的典型事实?在具体做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证是相辅相成的。有些论文是先基于典型事实的观察构建一个理论模型,说明其中的道理,然后再用中国的数据进行经验验证。但很多其实也是反过来的,因为很多时候典型事实没有那么明显,可能需要通过严格的计量经济分析去发现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可以再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进一步阐述经济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
问6:最后请两位老师给我们推荐一本您喜欢的书。
答6:村上春树说:“一件事情干得久了总是会总结出一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差不多从开始从事写作起,他就开始跑步。写了三十年,也跑了三十年。在他跑了三十年之后,他写了一本关于跑步的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在那本书中,他谈及对于写作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第一个是才华。有些人天赋异禀,同样的付出下就是能做得更好,但这是祖师爷赏饭,后天无法强求。第二是集中力。每天几小时的写作时间,坐在书桌前,将脑海里的东西不断地付诸笔端,其他什么都不考虑。第三是耐力。他说写作,特别是长篇小说,更多是体力劳动,非得有充足的耐力,才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后两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来的,坚持长跑就是他对于自己集中力和耐力的训练。万殊一辙,跟写小说类似,要做出好的研究并能持之以恒,最需要的资质可能也大体就是如上三点。
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细心耐心得为我们答疑解惑,刚从博士毕业的他们也踏入了工作的新领域,新环境以及西安这个新城市,希望两位老师能够在西安交大任职期间给我们带来蓬勃的生机与青春的力量,也祝愿两位老师工作顺利,爱情美满,万事顺意。
赌博平台
2017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