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贾智杰,赌博平台-线上赌博平台-正规赌博平台
助理教授,2021年厦门大学优秀毕业生,连续三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贾智杰老师在能源环境经济与管理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博文经济学社有幸邀请贾智杰老师就“双碳目标”进行了座谈交流,内容实录如下。
Q1:近年来,我国愈加关注生态环境健康,针对碳排放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针对该目标,我国目前采取了哪些措施呢?今后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贾智杰:“碳中和”的提出实际上是延续于我国的低碳政策,我国在此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步履不停。“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从低碳到零碳的过渡,低碳政策处于碳中和政策的框架之中。我国采取的措施涉及到三方面,分别是供给端、传输端和需求端。在供给端层面,一次能源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光和风等,我们需要采用可再生能源取代一次能源;在传输端层面,需要保证足够高的传输效率,保证传输过程也是低碳过程,尽量减少能源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在需求端层面,也称为使用端或消费端,明确能源需求量等于能源量供给加节能量,供给和节能加起来才是能源需求。对于整个国家来说,目标实现过程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我国现在推行的新能源汽车,被视为实现低碳的途径之一。以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之一——电力为例,输电最大的问题是实报实销、供需平衡和秒级。国家电网如何预估电力需求、如何确定合理电价是存在问题的,也就是供给层承担了能源供应的责任,而需求层没有承担任何责任。而实行电力市场改革,放开售电价格,使其能够随市场波动反应供需变化,此为碳中和前期的一个典型。因此,“碳中和”一定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电力市场上,我国除采用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碳税、碳排放权等措施外,还施行可再生能源补贴,辅助形成规模优势;采用发电调度权的倾斜,限制高端企业等措施,可见我国改革决心之坚定。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经验,在考虑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借鉴符合我国碳排放权市场的部分,例如增加可再生能源,以及借鉴国外价格市场的部分基本供给结构等。
Q2:今年7月,我国开放了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它是如何运作的呢?还存在哪些问题?
贾智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2011年我国在北京、湖北和深圳等七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在2017年底启动。今年我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7月正式开市。我们可以看到,八大重点能耗行业中,来自电力行业的企业首批被纳入了碳排放权市场,以此作为切入口逐步发展我国碳市场。
首先,政府部门确定一段时间内的碳排放总量目标,并分割为若干额度,分配给碳市场内的企业。接着,企业可以在碳市场中对配额进行交易,能够在额度内完成排放的企业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而超额排放企业需要购买配额。然而,配额并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政府部门确定的,其量的把握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碳排放权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期,推行难度也很大,需要打开能源系统的价格通路,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发展新能源,其中存在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需要逐步完善碳配额的额度与分配机制,就当前碳市场第一期情况而言,碳配额额度存在过多的问题。第二是碳排放权市场的交易目前不够活跃,需要相关人才的加入。第三是市场上层建筑并未完善,应建立健全定价机制和法律法规。
Q3: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环境效益和经济增长这两个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博弈呢?
贾智杰:
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环境效益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并非单一的、确定的。从时间维度上应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波特假说认为适当的环境管制将刺激技术革新。从短期来看,实施“碳中和”可以带来环境效益的提升,但改革需要成本,同时企业创新需要时间,因此可能会引起经济收益的下降;而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否以及其大小与创新技术能发挥的作用有关,无法在当前准确预测。通过规模化提高低碳能源的规模,降低企业付出的成本,在长期内可能同时提升环境效益与经济增长。短期内,改革必定需要成本,但长期来看,新技术可能会带来经济收益。将目光放长远,双碳目标的实现不是完全依靠碳市场完成的,在推动“碳中和”的进程中,碳排放权市场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归根结底其核心是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与优化,能源改革任重道远。
Q4:老师在硕博期间发表了很多优秀文章,老师能否分享一下自己的科研经历?老师对我们这些处于科研初期的研究生们有何建议?
贾智杰:在我的研究生阶段,导师的教导与鞭策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研究生一年级一开始,导师给了我一个非常难的任务,当时这个领域的人非常少,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摸索,研二时才投出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保持静心与耐心。在撰写第一篇论文的漫长过程中,我慢慢搭建起了自己独特的论文架构,培养了自己的思维,从最初模仿他人的论文结构和思路到实现了自我创新,为此后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慢慢地,我也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科研的过程是十分枯燥的,如果没有找到兴趣所在,这个过程会十分难熬。
做科研没有捷径。作为研一新生,要想走好科研第一步,首先要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需要掌握不同范式下的方法论,形成大体框架,对应用研究而言,新的想法需要在工具的辅助下得到实现,学会方法论才能游刃有余地实现新想法。对理论研究而言,在方法论和研究领域同时做好积累时有利于方法论上的创新。第二是培养经济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好的方法是科研路上的好帮手,创新的想法则是能否找到正确方向,在方法论的辅助下成功实现学术推进的必要条件。经济与金融学的研究生需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思维,在学习方法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思维的培养。第三是保持恒心和耐心。做科研切忌急功近利,而应享受看似枯燥的过程,即使投入大量时间却暂时没有得到成果也必须坚持下去,同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逐步发掘自身兴趣所在。最后祝大家科研顺利!
赌博平台
2021年12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