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博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叶初升教授同赌博平台
博士生座谈并接受专访,叶教授围绕经济学研究及其论文写作、投稿等方面传授了大量的经验,现在我们将精华部分呈现以飨读者。
嘉宾简介:
叶初升,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经济评论》主编,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曾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Economic Modelling、《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叶教授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湖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等多项重要奖项。叶教授在《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文章,并在大量重要场合进行演讲,为经济学知识的宣传与推广做出了许多贡献。
1.叶老师您好,作为《经济评论》的主编,请您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期刊吧。
《经济评论》,创刊于80年,目前属于C刊。C刊(经济学类)一共有75种,《经济评论》作为京外高校办的杂志,排第18名。《经济评论》杂志从2012年开始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我们是全国首家把编辑部搬到了研究现场、创立了工作坊的学术期刊。《经济评论》工作坊将学术期刊从科学研究过程的末端向前移,把学术期刊评审论文活动植入研究过程、论文写作过程之中,实现开放式办刊。通过《经济评论》工作坊,积极探索与读者、作者、审者开放互动的全新发展模式,为审稿人、编者和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学术平台。有些文章可能现在并不完善、不是很成熟,但我们可以来帮助作者共同进步。这项活动将期刊的编审过程、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三者统一起来,老师、学生、编者都参与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微信进行直播,包括文章的点评过程,提出意见等环节都是现场直播,使场外是许多师生都能参与交流互动。
今年9月份我们要在交大赌博平台
举办第四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博士论坛。我们欢迎所有的经济学论文届时来投稿,不限主题,优秀论文可以在《经济评论》发表。所有的路费、住宿费都由我们负责报销,优秀论文还会获得2000元至3000元的奖金。评审人都是海归学者,年轻有活力,会进行非常深入细致的点评。对于根据评审意见及时修改完善的文章,我们留出版面即期刊发或下期刊发,减少了发表的流程操作,提高了效率。
在我看来,不能把学术期刊简单地当作一个论文发表的平台。除了论文发表以外,学术期刊还具有开发学术资源、引领学术方向、规范学术风尚等功能,这既是学术期刊的学术责任,又是一种社会责任。
2.叶教授,大家对于《经济评论》稿件的外审流程有些好奇,如果审稿人意见不一致会怎么办呢?
当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这篇文章的选题,是否值得我们留时间等待作者修改;其次,再结合具体评审意见来判断这篇文章的在短期内修改提高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问题比较简单,短时间内改动一下即可,那我们一般会给作者一定时间进行修改。如果短时间内解决不了文章的问题,那就很遗憾了。现在审稿的时间大都很长,一是在于编辑部的审稿流程还不够完善,管理效率有待提高。二是在于外审环节。大家也了解,这些审稿人一般都是老师,也都有自己的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其实看一篇文章是很辛苦的。虽然我们都很喜欢看文章快、提意见准的老师,但毕竟不能总是把文章推给有效率的老师。个人感觉不能总是占用老师们宝贵的时间。三是如果有博士论坛之类的活动,那么就有一批原本预定要刊的文章要被推到下一期,这样就会比较被动。
3.现在很多博士的论文实证研究很扎实,但理论模型却不能尽如人意。您作为期刊主编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一篇好的论文应该在规范性、学术性和思想性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水准,但是大多数文章很难兼顾这三个方面。规范性可以通过训练慢慢做到,但是学术性,也就是我们说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方法就比较有难度了,而思想性简单地说就是高大上而“有趣的”理论逻辑,就更有难度了。对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看它有没有一个好的“故事”,这涉及选题以及对问题逻辑的演绎。如果选题还不错的话,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宽对于方法的要求,因为你这篇文章应该有改进的空间。有了好的选题,接下来就要把“故事”讲好。这个“故事”一定要来源自现实,具有实际的研究意义,同时要注意,这个“故事”一定要通过学术的语言来表述,要把这个“故事”从客观现实的空间投射到经济学理论空间,在经济学领域里来表达。通常我们是通过模型讲这个“故事”,最好是数理模型讲,如果暂时不能做出数理模型,也可以用一般的分析框架。
4.叶教授,当前我们国内的杂志对研究成果的政策价值非常关注,但是经济学还包括一些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往往与国内杂志所追求的政策价值关联不大,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取舍呢?
很多时候,我们国内期刊的文章承担了“分外之事”过多过长,也就是最后结论部分的那个政策建议。很多文章的政策建议并不是从前面的理论模型或者实证中推出来的,而是临时专门加进去的。实际上,国外的大多数经济学文章很少会有这么一部分,顶多就说明一下政策含义,三言两语而已。国外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政策研究应该是另外一篇文章的事情,并非自己的这篇文章里需要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经济学论文目的在于描述和解释经济世界,而旨在改造经济世界的政策研究或规范性研究,是一个专门领域的事情,不是大多数文章应该承担的任务。
在国内,这个问题确实很现实。个人建议,在选题的时候应该把你研究的意义阐述明白。也就是说,选题时应该从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顺应形势,阐述现实意义。最后,在结尾部分呼应前面引言中提出的现实意义,并引申出简洁而适当政策涵义。需要注意的是,政策建议并不是本文的主要目标,应该分清主次。
5.有同学投稿《经济评论》被拒稿,外审专家就实证方法提了很多意见。我觉得在国内做实证研究的话,很难做到很完美,即使是权威期刊的文章。您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在审稿中对实证方法的基本要求吗?
对于实证研究的审稿意见,我们也很关注,但并不是说意见多就否定了这篇文章,关键是看其中是否存在硬伤。任何一篇实证文章都难以达到完美,只不过有的文章因为是我们水平有限看不出来其中的问题。做实证研究就相当于厨师炒菜一样,厨师水平各有不同,但是顶级的厨师也并非那么完美,只不过普通人或一般的美食家品尝不出来瑕疵而已。所以问题是肯定存在的,只是问题有大和小。如果问题比较大的话,比如内生性很强,关键的工具变量不恰当,那么这篇文章就很勉强。所以在写文章的时候,一开始就要注意,就是我刚才说的是idea,“故事”要讲清楚,但是也要注意有没有体现idea的数据做支撑。
我本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我研究的是贫困方面的问题,与社会资本有关,是很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一件事。那个“故事”很漂亮,我们做的理论模型也非常好,就是数据中刻画社会资本这个关键变量的一些指标不太好。文章发表了,但是,我并不满意。当时如果有好的数据的话,我们的文章有机会在更高水平的国外期刊上发表。
6.您刚刚讲到,实证研究很重要,但也有的文章在分析框架完成以后,没有进行实证研究,而是注重理论和现实分析,您觉得这类文章需要注意什么?
没有文章能真的做到完美。如果一篇文章没有实证,那么它一定要在另外两个方面打动我,即规范性和思想性。如果这两点不能打动我,那么文章可能就无法发表了。其实,做学术期刊的人都知道,很多文章被引用,不是因为这篇文章漂亮,恰好相反,而是这篇文章缺点很多。当然,这样的文章一定选题很吸引人,引得大家都来围观。文章主题很好,很有意思,那么审稿人有可能在方法上宽容一些。发表文章并不等期刊认为文章是百分之百的好。
我把经济学的文章分为三类:一类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但是非经济学专业的方式,写给社会大众看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经济生活。比如网络媒体上的经济类文章,这是很有益处的。第二类是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还是非经济学专业的方式,写给决策者看的,目的是通过影响决策者的思维来改造我们的经济生活。比如写给政府部门或者企业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我们做的横向课题大多属于这方面。第三类是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并且用经济学专业的方式,写给经济学研究的同行看的文章。看的目的是干什么?是为了更深刻地探索我们的经济生活。
以上三类文章,最后一类才叫学术论文。《经济评论》作为学术期刊,不发表前两种文章,当然并不是说那种文章差;也不发表调查报告,因为那是写给政府看的。所以尽管这几种文章都很有意义,但是我们是做经济学研究。向学术期刊投稿,就要按照学术期刊的规范来,注意学术表达方式。在你的文章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运用了什么方法,用到了什么数据?这个过程是不是经得起检验?这些关键点是我们在审阅一篇文章时所关注的。所以说,经济学的学术论文其实和理工科是一样的,是要通过论文把你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梳理清楚,规范地展示出来给同行看。有很多外行人说你们写的文章我们看不懂,其实这很正常。因为我们学术论文的专业性是很强的。社会上的一些人,认为经济学文章是故弄玄虚,其实我们是遵循学科专业规范。学术论文本来就不是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
7.叶教授,有些文章理论和实证做得不错,但因为文笔被多次拒稿,对此您如何看?
有时候有这样的事,你要将心比心。站在读者角度,如果你文笔表述不好,那么读者就需要去猜你为什么要这么写、表达什么意思。我经常要修改学生的文章,很多时候先要猜测他那句话大概是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再给他换一种语句来表达。时候我不是很确定,还要给他打电话进行确认,然后我再重新进行描述。这是我自己带的学生,如果让审稿人这样处理,肯定是不合适的。比如,可能由于网上的语言习惯,很多年轻人非常喜欢使用逗号,即使主语已经改变了很多次了,上文不再一致了,但仍然用逗号。编辑部很“怵”这类文章,因为即使是通过了评审,在编校排版的时候还会非常麻烦,费工量特别大,还得反复跟你进行多次沟通。
8.您从工科到哲学,过了而立之年又去学习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起步较晚,但取得了诸多成就。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您的感悟吗?
在经济学领域中,跨专业过来的人很多。当然,大多是在学习期间或者工作时间不长就转到经济学了。和同龄人相比,我学习经济学晚了20年。我是在破格晋升哲学副教授4年之后,才转到经济学专业的。很多人觉得三次转换跨度很大,转换专业领域的过程一定很艰难,但我感觉还算是比较自然平稳。以我对经济学的理解,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需要具备三种能力:
第一种能力就是你的专业感悟能力。你看到任何一件事,不管是经济现象还是非经济现象,你都有一种冲动,想把它放到经济学的框架里面来理解、分析,去琢磨其中蕴含的经济学逻辑。这就是经济学的专业感悟能力。至于如何培养锻炼,我建议大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塑造这个能力。我看书有个习惯,就是当我遇到一个新东西的时候,不是赶快往下看,而是去思考这个东西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它给自己既有的知识存量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如何融入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之中?大家在看文章和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去再现作者当初研究这个问题、写这本书时的思维过程。阅读的过程,即是读者与作者思想交流的过程,已达成视界融合。
第二个能力就是数学分析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学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数学是思维运算规则,是思维过程的符号逻辑,是几代经济学家、逻辑学家为我们铺设的“思维高速公路”。我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套索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专业人士造就的“思维高速公路”。数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不过大家不必过于担心,只要肯花时间,都能赶得上来。我经常对学生说,不管你的数学初始水平在哪里,以你们考上武大的智力,只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学习和掌握经济学所运用的数学方法、进行数学分析都没问题。因为这只是技术上的问题,是应用数学而不是研究数学。不同天资的人,差异在于付出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但是,前面的那种专业感悟能力,往往不是单靠时间就能解决的。大家在中小学都写过作文,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譬如老师布置一篇命题作文,限时两个小时。擅长写文章的同学并非马上动笔开始写,看似在玩,实际上他在构思,怎么编故事,怎么破题,怎么遣词造句,最后会提交一篇很漂亮的文章。那些不擅长写文章的同学,憋了很久也难以写出一篇有思想、有文采、有趣的文章。尽管别人写的好文章中那些字、那些词,他都认识,但就是自己写不出来。这个差距不是花时间刻苦学习就能抹平的。类似这样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同样存在。在博士招生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出一两道题目,让每个考生都有话说,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每个人在回答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思维视野、研究意识与学术功底是不同的。思维视野、研究意识与学术功底是在学习与研究中慢慢地从你心里生长起来的,非一日之功。
第三个能力就是表达能力。国外的研究生教育以及国内顶尖高校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本身也体会到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从哲学上看,一个人的语言实际上是他思维的外化形式,没有思维便不会有语言。除了确实存在表达障碍的少数人外,通常都是思维发展到哪里,语言就会随之跟到那里。几乎不存在一个老师很懂某个问题但就是讲不出来的情况。如果是这样,那应该是他没有真正弄懂这个问题,或者他懂的程度只限于接受既成的知识而不懂得发现这个知识的思维探索过程,所以他才会讲不出来。
本期博文有约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叶教授的分享,也希望博友们可以从叶教授的分享中有所收获。感谢每一位博友的关注,祝大家在学术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赌博平台
2018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