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语:唐黎阳,江苏常州人,2005年以江苏省高考第5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杨振宁实验班,2009年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进入由林毅夫教授发起并领导的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担任国家智库国内事业部和国际事业部研究员,现在中国人民银行从事货币政策研究工作,目前被派至中国人民银行嘉兴支行挂职锻炼,同时兼任嘉兴银行行长助理。10月18日应邀来赌博平台
作报告,小编有幸采访,现与大家共享。
Q:唐博士您好,很荣幸能邀请您到博文有约做客。首先请您分享一下您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有什么感悟。
A:首先我认为做研究的时候需要尽早的去尝试,不要说找到一个主题后非要等到各方面条件、数据都齐备了以后才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做研究要勇于做开拓者,不要做一个坐等时机的人。打个比方,比如说一个刚起步的创业者,如果他总要等到什么资源都到位了才开始着手投入,别人在这个时候运行都不止一轮了,小企业可能都已成长为了大企业。那么他甚至连进入市场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要强调高执行力,并不是谁想得最多最全面谁就能成功,而是谁能最快最有效率的将想法转化为实际的东西谁才能占据先机。我们曾与京东金融有过项目合作,京东给我印象最深刻就是他们内部很强的紧迫感,对公司每一个任务都只允许抢先完成不能拖延,这就体现了很强的执行力。
其次,文章投稿也有个小技巧。比如你写了自我评价为B水准的文章,你可以试着向A水准的期刊投稿,虽然你可能到处碰壁,那没关系,接下来你再进入B水准期刊的投稿阶段。即使你的文章真的是B水准,换一个角度想,你免费获得了让高水平期刊的优秀编辑人帮你评论自己的文章的机会,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人还是要多去尝试,大家可以看看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的获奖文章甚至被很不知名的期刊拒稿。所以我们要把心态调整好,不能因为总是被拒稿就轻言放弃。就像钱xx老师,他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关于俄罗斯发展模式与中国发展模式比较的文章,在顶级行业期刊AE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过,这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一共花了将近14年。
还有一点,我认为我们做研究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研究是独特的。研究要有一种正向反馈,在研究过程中困难重重,但等自己看到自己的成果得到期刊甚至学界认可那么就会产生出一种成就感,激励自己做得更好。
最后一点,山外有山,学者仍需胸怀顶尖之格局。在北大清华的校园里有很多青年才俊,他们很小年纪就已经在自己的领域有所造诣,成就非凡。但再往更高级的学府走比如说哈佛,即使清北里顶级的学者,初来哈佛也会感慨功夫尚未炉火纯青。知识的不足可以通过学习,努力来弥补,倘若没有敢为学界之焦点的格局气度则仍然造就不了一流之学者,做不出一流之文章。
Q:我们了解到,您在博士期间,充分利用了清华北大的平台优势, 曾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等机构实习或开展项目研究,密切参与了各类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请问这些经历带给您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A:我觉得这一段经历对我之后的学术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首先,其实对大部分领域来说,政府依然还是站在一个主导位置的,或者说政府能产生的干预力量一般来说是很强的,当你进入到这样一个体系内,你能了解到一些其运行背后的理念支撑性的东西,那么当你去研究一些经济现象的时候,你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清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所以这段经历对于后来的这个学术成长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厚积薄发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视野,所以在之后的分析经济问题的过程中速度就会快一些,也会相对比其他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要容易一些。其次,在那些机构待了那么长时间,多多少少都会建立起一些人际关系,在之后的研究中获取资料和数据的途径就会多一些,也会相对比较容易,这个对于学术研究来说也是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Q:我们了解到,您曾担任青年创业导师,您对于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有什么看法?
A:我觉得创业和学术研究其实在本质上是有很多共通点的。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创业,在这一个过程中训练的是一些基本的素质基础的理念,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提升,就比如说你在做学术的时候需要做调研,收集资料,在创业过程中也是同样需要的,如果你已经有了这其中一方面的经验,你就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去套另一件事,这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学术和创业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现在的青年大学生拥有很多机会,学校和社会为其提供了很多不同的选择,所以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才能给自己的生命创造无限的可能。
Q:您怎么看待青年大学生对于就业和创业的这两种选择?
A:关于就业与创业的选择问题,我觉得选择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你在任何时点上的积累,对你来说都应该是有意义的,只是你自己要不断地去探寻,然后权衡比较不同方面,但最终的话还是更多的要结合你自己的目标,所以就目标定位明确,目标导向明确,这个事情很重要,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Q:您曾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国家智库任职,深度参与了林毅夫VS张维迎等著名争论,您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呀?您怎么看待学术界的争论?
A:其实两位老师主要提到的字眼就是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双方围绕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以及意义,有不同的表述,这是一个理论层面的总结,但放在实际情境下,情况是更加复杂的。经济发展存在于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它是至少一个区域的很多人协同出的一个体系,所以它的复杂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只能基于某一个侧面去强调或研究。关于他们双方的争论,我觉得两方都有道理,因为在我看来他们是从不同的侧面去反映问题的,每一方的观点结论都会在一个层面上具有参考价值,但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的模式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所以我觉得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的观点表述就是有价值的,并不一定要把某一方推向极致。
Q:无论是学术科研、项目研究还是实习经历,您都是成就颇丰,对于人生规划您有什么建议可以跟同学们分享吗?
A:在这一方面,我还是建议大家尽早地、更多地、主动地去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首先就是要抓住机会,尽早开始。现在这个社会尤其是在中国,发展变化都是很快的,这种变化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但是机会往往是稍纵即逝,所以你在有一定的目标导向的情况下,就要尽早地去做。
其次是要更多的尝试不同的事情。我个人是一个兴趣比较宽泛的人,所以我就会尽可能地去寻找机会接触更多的领域,像我当年去创业的时候,因为当时双创的风才刚刚吹起来,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我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即使以后不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把它当作一种宝贵的人生经验也是好的,至少不会等到我年老的时候再想去做却已经晚了。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需要那么在意物质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走到这一步,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积累,它已经保障了我们最基本的生活,在这些最基础层面的东西已经解决之后,我们可以抛开那些顾虑多去闯一闯,即使没有成功,也总是会有收获的。
最后,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主动去尝试的。像当年我去那些机构和部门的时候,除了有导师推荐的因素,其实大部分机会是我自己去找的,然后跟导师交流起来,导师有时候甚至还会采纳我的推荐。所以很多事情在你自己主动拓展以后,就会有难以想象的收获。
Q:现在我们国家都在号召经济结构转型,特别是供给侧的转型,那么您对我们大西部,尤其是咱们陕西省的产业规划,能不能提一些建议?
A:陕西的家底其实很好,但是直言不讳的讲,跟东南沿海的一些发展的比较快的地区相比,她的发展速度有所滞后。对比林毅夫老师新结构经济学中有为的政府,西安的政府推动力略有不足,所以即使西安有市场的力量,如果没有政府做好方方面面的保障、配套性的或者说消除后顾之忧的工作,市场是不会快速发展的。当然从这任政府上来以后,尤其是胡和平同志过来了以后,他的一些大的动作大的理念,包括整个中央层面,以西安为中心的新的战略理念,还有我们国家现在的丝绸之路,都会对西安乃至整个陕西起到重要作用。
所以我给出一个大的框架,一是政府要在大的路径上适当的主动地去推;二是尽量多地做好一些消除后顾之忧的工作,在市场引入上面多去把西安这张“牌”打出去。从扶持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除了产业本身的引进,包括一些像创投这种广义上支持实体发展的金融力量也要同时引进,最后形成一个综合的金融产业互助生态,相当于政府在前面起到车头作用,两个轮子各自是金融跟实体。这样的话,我认为会走的比较好。
还有我觉得整个陕西片区,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还是一个比较出企业家的地方。最典型的就是比如双冯(冯仑,冯军),都是从陕西走出去的厉害的企业家,因此要考虑如何借助他们的力量回流,甚至以他们作为一个行业里面的号召领袖,带动更广义上的强大的市场力量回流。还有就是站在地方政府的视角,甚至包括站在我们学院的视角,主动的把我们的“牌”打出去。在引才上创造多种灵活的优势,用一些非传统的优势去吸引一批优秀的人才过来,就像锤子手机的罗永浩,为了吸引锤子手机最早期的一批技术大牛,他请到一个特别好的厨师天天做美味的食物款待他们,让他们觉得虽然以前收入拿得很高,但是与现在相比冷冰冰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其它方面的优势去笼络人才,然后慢慢的让人才沉淀下来,有了人才以后,其实未来所有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的禀赋增长就都会水到渠成。人永远是“造城”的一个最核心的因素,这个从拉斯维加斯的建立过程就体现得非常典型。
Q: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是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吗?
A:可以说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特别强调时间管理,但其实在工业革命之前并没有什么时间管理概念,那会也没有太好的计时工具,人们每天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难违背这个规律。你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晚上开盏灯,这在当年是一种很浪费很奢侈的事情,除非你生活在皇宫里。所以你要意识到我们这个时代是被工业文明刻意塑造过的,因此特别地强调时间管理,这体现在几乎所有的细节当中。但是呢,也有很多事情其实真的不用那么强调时间概念。你在要工作、要干正事、要以时间来衡量你的绩效的时候,强调时间是有道理的,但你没必要完全被时间绑架,最后变到规划一天睡几个小时觉,甚至一天去操场上走几分钟,那你可能变成人工智能会更好一点,会变得了无生趣。
Q:那您工作之余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A:我对户外活动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当年参加了清华的山野协会,主要组织一些登山、攀岩之类的活动。像是马拉松爱好者协会还有自行车协会等等我也比较喜欢。因为我觉得户外活动跟调研是相辅相长的,你跑到一个地方去调研,你可以用一种户外的方式去体会它,这个过程其实对你认识一个新地方很有帮助;反过来呢,你锻炼好了身体以后,跑到各地去调研,你的精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精神状态,所以它其实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还有偏公益类的绿色协会、爱心社我也比较喜欢。参与志愿活动会有很多好处,它会让你结识一些高端人脉,这在一般场景中很难实现。例如当年我参加北大爱心社的社团活动,就会经常碰到一些像李一诺(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这样的大神级人物,而且在公益活动这种场合,公益人都会很平易近人,能跟大家打成一片,很好相处,但是在其它场合基本是不可能的。基于工作领域的路径攀爬式的接触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到的,反而是公益打通了这种接触的渠道。
赌博平台
2017年10月25日